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五节 传导路
传导路是指感受器将感觉信息传向大脑皮质或大脑皮质发出信息传向效应器所经过的神经元链。它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是指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导到大脑皮质的有关中枢,产生感觉。这一系列的神经元链称感觉传导路,或称上行传导路。包括:本体感觉、皮肤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传导路或称深部感觉路,传导来自关节、韧带、肌肉和肌腱等处的运动觉和位置觉。同时也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见下图)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又称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觉、压觉和粗略触觉等神经冲动。由3级神经元组成:(如下图)
(三)听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由4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内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与螺旋器毛细胞相接触,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蜗神经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其轴突大部分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大多数止于下丘。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由下丘发出纤维止于内侧膝状体核。
第4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的颞横回的听区。
(四)平衡觉传导路
平衡觉传导路又称前庭传导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入脑桥,止于脑桥前庭神经核群。
第2级神经元位于前庭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去向较广。有部分纤维分布到眼球和头部,完成转眼球和转头的协调运动。有部分纤维分布到骨骼肌,完成躯干和四肢的姿势反射。有部分纤维到小脑,参与平衡调节。还有部分纤维分布到心血管和内脏器官。因此,当平衡觉传导路或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常常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眩晕、呕吐、恶心、出冷汗、全身软弱等症状。
二、运动传导路
运动传导路是指从大脑皮质到身体各部效应器之间的神经联系,包括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和内脏运动通路。其中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又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锥体系是控制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路,由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锥体束。此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下行至延髓腹侧部纤维聚集为锥体,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侧索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前者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后者仅达胸节后就逐节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肌的运动。
2.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亦称皮质脑干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下行陆续分出纤维,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由脑神经运动核的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分布到头面部骨骼肌。除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身体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动作的传导路。主要包括皮质—纹状体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
1.皮质—纹状体系
皮质—纹状体系自大脑皮质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止于新纹状体,或由此发出纤维止于苍白球,由苍白球发出纤维分别止于红核、黑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等。由红核和网状结构发出纤维分别组成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由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纤维组成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四肢骨骼肌,管理它们的随意运动。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下行经内囊入脑桥,止于同侧脑桥核。由脑桥核发出纤维经对侧小脑中脚人小脑,止于小脑皮质。由小脑皮质发出纤维至同侧齿状核。由齿状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至对侧中脑的红核。由红核发出纤维交叉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此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由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纤维组成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四肢骨骼肌,管理它们的随意运动。